資訊

Information
06
11月
2020
試論智障人士體重控制的方式

成年智障人士在營養不均衡方面會導致以下常見的問題,包含:肥胖、過瘦等問題,造成的原因為:缺乏自主的健康管理、情緒行為特質、先天性肥胖,及長期服用藥物之副作用等。台灣地區研究者發現有30%的機構不會特別針對營養失衡的智障人士設計全面性的營養運動計劃,智障人士智力狀態如同小孩,無法有足夠能力約束或督促自己控制營養攝取及定時運動。  


「健康」的定義具體解釋是「健康指個人或團體駕馭社會生活的能力,一方面它使得人們能夠實現自己的意願、滿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使得人們能夠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從上述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來看,智障人士大多無法符合這樣的理想。智障者由於心智發展及適應能力的限制,較難實現自己意願並滿足自身的需要,且也難以判斷何為正確的意願,但在環境、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及健康體系多方配合及努力下,還是可以使他們擁有駕馭與控制社會生活的能力,進而讓他們了解何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協助他們滿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若以「健康」的角度出發,期望智障人士能夠有足夠的能力選擇健康的生活模式並保障他們的健康權利,則應用「健康促進」之積極性、永續發展的觀念較為適切。  


由於智障人士多處於被照顧的角色,在資訊及福利接受上多半必須透過主要照顧者而智障人士生活習慣的養成、正確飲食選擇等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於肥胖的智障人士,我們可以先由飲食方面的資訊來認識,讓他們學習食物攝取的營養及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並可以利用圖片加文字的方式,能夠增加他的印象及記憶,再以形象的觀點與他們討論,使他們促進、建立個人良好的形象,不管是外表、穿搭等,因為他們與一般人一樣喜歡打扮及需要被肯定的,因此能增加其成功感及自信心促進動機。在他們接受之後,有意識想改變自己的時候,再與他們一起設定目標,並一起設定運動計劃,開始執行運動計劃;執行過程中建議能用獎勵的方式增強他們的運動動機,並促進維持運動的習慣。


對於肥胖的服務使用者的體重控制計畫劃來說,要使他們從無意識(未查覺到自己肥胖、覺得肥胖不會影響到自己身體健康等)到有意識(肥胖會引申的健康問題、覺得自己肥胖而都沒機會穿到漂亮的衣服等),再到維持運動習慣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為行為改變的五個階段步驟來思考,分別為:


1、思考前期(無意圖期) (Precontemplation): 想都沒有想過,未有意識。

這個階段未能意識到自己的健康問題,在自我形象方面也未能有意識,並未想過有要改變的意識。

方法:我們可以與服務使用者討論肥胖造成身體的健康狀況與自我形象、儀容的問題等。



2、 思考期(意圖期) (Contemplation):有念頭、意識,但沒有行動。

已經有意識的階段,能知道肥胖會帶來身體的健康負擔及知道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知覺適當的飲食、營養攝取及運動會帶來身體的好處。


3、 準備期(Preparation):已有計劃


開始準備調整自己的飲食均衡及開始計劃運動。此階段可以與服務使用者討論飲食方面的控制方法與運動的時間及次數。

飲食方面:因智障人士對於數字及量度的概念較為抽象,我們可以運用碗具的選擇(大碗→小碗)及以圖示的方式(例如:青菜的量為一個手掌大的量等)等具體食物的測量方式,以及利用圖示及環境改變的方式提醒他們攝取的量。

運動計劃:可以與他們一起討論運動安全、運動的種類及正確的運動觀念,並與他們一起計劃運動模式及時間表,可以準備紙筆或小冊子寫下運動項目、日期時間及運動時間長度,藉此培養他們的良好運動習慣。

(運動模式的選擇需要依照智障人士的身體情況而定,建議執行運動計劃前先詢問其相關專業人員,以免造成不適。)(建議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運動為20-30分鐘。)


4、行動期(Action):已執行計劃

此階段已按照計劃執行,能掌握飲食控制及運動計劃的執行。

此計劃開始對智障人士會有些不適應,可以以漸進式的方法進行,並給予鼓勵及支持。


5、維持期(Maintenance):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當已建立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的時候,維持期可能較為困難。此階段的策略為:行為增強(獎勵參與行為、設定目標並給予獎勵等)、情境安排(替換運動環境,增加動機等)、社會支持(與家人一同執行、或與同伴一同提高支持等)等策略介入。

在生活當中該怎麼使用呢?

行為的改變及培養運動習慣往往是不容易的,尤其面對智障人士,但跨理論模式可以給我們方向,而在準備期(想要嘗試減肥,已有計劃),有甚麼方法及計劃能提供呢?


營養方面的攝取:


可以與子女一起討論健康食物及不健康的食物並作分類,建議可以以圖片的方式提升智障人士的理解及協助他們加深印象,更可以與他們記錄每餐的菜色,以認識生活當中常見的食材。



可以以特定的盤子或碗具而限制每一餐的份量。



運動的形式:


有氧運動 : 有氧運動是指強度較低、運動時間較長,有節奏持續應用大肌肉的運動。例如慢跑、快走、有氧跳舞、跳繩、游泳、羽球運動等。建議家長可以與子女一起進行。

肌力強化運動:增強大肌肉肢體的肌耐力,以下提供幾項可以與子女一起進行的運動。(建議低中強度,重複多次)


1. 丟球蹲蹲:雙腳與肩同寬,接到球時,要深蹲一下後站直後丟球給對方,要注意的是蹲下時雙膝不能超過腳趾。

增加難度:可以增加深蹲的次數(蹲一次→蹲兩次)



利用丟接球能增加運動的樂趣,增加動態平衡能力及下肢的肌耐力,並能提升反應能力、手眼協調、專注能力。



2. 腳掌拍掌:屁股坐地,雙手放於地板支撐身體,抬起雙腳一前一後往前踢。



能訓練腹肌及核心肌群,藉由互相鼓勵而能增加趣味性及動機,建議可以配合節奏性音樂。並能增加肌肉的平衡及專注能力。




3. 伏牆伏地挺身:雙手手掌與肩同寬並貼於牆上,雙腳併攏後,胸及頭部往前傾(向牆方向),並用雙手撐起身體。(注意腰部要直,不能彎腰)


能訓練上肢肌耐力及腹肌,與子女一起進行時可以交互輪流做,並能觀察對方動作,與子女一起達成目標可以增加樂趣及親子關係。


運動提醒:運動前後要暖身及拉筋,避免運動傷害,以及適時的補充水分,建議一個星期三次運動,每次運動15-30分鐘。


最後提醒:

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多,不僅能維持身體機能增加肌力耐力、改善關節活動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等,運動能增強免疫能力,運動能助於刺激多巴胺分泌,能幫助改善壓力及令其心情愉悅;在家庭中能與智障人士一起計劃運動,不僅能增加家庭親子互動,更能培養休閒娛樂,透過與子女的互動增加親子關係及專注力。



文獻參考:

林金定、吳佳玲、李志偉、嚴嘉楓、張茂 榕、賴朝英(2001)台灣智能障礙者  

醫療照護政策發展。行政院衛生署九 十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編號:DOH90-TD-1153)。

蔡艷清(2004)台北市某教養院智能障礙 者健康特質、醫療利用與影響因素之縱貫性研究。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公 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嚴嘉楓 (2006) 智能障礙者均衡營養健康促進方案之設計與規劃。

基督教懷智服務處 (2010) 智障人士健康飲食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