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於6月26日公佈一項以港澳台為例探討華人地區早期療育發展及因應之比較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約四成二港澳地區受訪有特殊需要兒童無在學,但逾八成五其主要照顧者認為有必要接受教育,且目前最需要的教育階段為幼稚園。家協會建議政府應增設更多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外,還應建立特殊需要兒童學校制度及提高生活輔助,更好支援特殊兒童。
26日下午三時,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假街總社服大樓六樓禮堂舉行調查研究發佈會,中聯辦社工部處長孫志君、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區榮智、社工局職務主管劉傑文、教青局教育心理輔導及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周佩玲、衛生局顧問醫生戴華浩、理工學院副教授劉政堅、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李廣志、街總副會長兼立法議員何潤生、立法議員宋碧琪,家協會名譽主席吳在權、名譽顧問梁玉華,顧問劉羨冰、黎義明,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學課程講師兼課程主任劉秉權,本會會長曾德岱、理事長黃錦芳、監事長都廣華及總幹事嚴家威等出席。
研究團隊表示,是次調查於去年七月至十一月向港澳台有特殊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收集資料,港澳共四百零二份樣本,台灣一百五十四份,主要分析其家庭需求現況、親職壓力、就醫及社會保險、教育服務需求等八部分。結果發現,居住在澳門的受訪者在經濟需求和對服務需求滿足高於居在香港的受訪者,教育方面則有逾四成二港澳地區受訪有特殊需要兒童無在學,但逾八成五其主要照顧者認為有必要接受教育及目前最需要的教育階段為幼稚園。
評估報告過於簡單
值得留意是,團隊在對本澳前線工作人員和家長焦點小組訪談中發現,雖然中央轉介能縮短許多時間,但轉介流程透明度不足,有受訪者表示現時兒童評估綜合中心提供的報告過於簡單,甚至有時連小朋友的症狀都沒有無任何診斷,家長未必清楚知道該份報告對其重要性,加上費用需逾一千元,對經濟狀況不好的家長造成壓力。團隊認為治療評估和診斷評估不同的是診斷評估比較綜合式,能讓治療師知道小朋友綜合的整體狀況,並根據診斷結果制訂治療方向,故建議兒童評估中心應考慮給予早療中心一份完整綜合報告。
台到宅早療堪借鑒
至於服務能否到位情況,台灣設有到宅早療服務,即可因應治療師的時間、工作分配和服務對象需要等靈活安排,如每月一次或三個月一次提供服務,不僅能讓無法到中心接受復康治療服務的兒童在家訓練,更有助強化家長在早療上的角色。
同時,可藉此觀察到家庭環境和家長在家庭的實際困難,從而發掘潛在服務需要及早提供適切的支援和轉介。
家協會倡建資源中心助減壓
家協會總幹事嚴家威希望,政府未來能增設更多早療服務設施,包括專為有特殊需要兒童而設的托兒所服務,既讓他們能平等地與一般小朋友一樣接受學前教育,也能讓照顧者暫時減輕照顧壓力。同時,應推動建立早療服務家長資源中心,透過中心為照顧特殊兒童的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和資訊,包括適當使用輔具、社區支援資源等。
嚴家威受訪稱,透過是次調查研究汲取香港和台灣早療服務的經驗,為推動澳門早療服務作為參考數據。又稱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本澳大部分照顧特殊兒童的家長都反映早療服務設施不足夠,並期望教育體制能無縫銜接,因為現時早療服務焦點在智障小朋友身上,忽略其教育需要、家庭的照顧壓力等,參加早療服務時未必可入托或其他學前教育班,認為政府未來應考慮增設更多早療服務設施,包括專為有特殊需要兒童而設的托兒所服務,並建立早療服務家長資源中心,為照顧特殊需要兒童的家庭提供更多的社區資源支援,減輕壓力。
視頻來源: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https://www.tdm.com.mo/c_news/tv_news.php?id=521713
嘉賓主持調查發佈會開幕式
致送紀念品
理事長致辭
全場大合照
總幹事接受採訪
版面報紙來源:澳門日報
https://appimg.modaily.cn/app/szb/pc/content/202106/27/content_128338.html
https://appimg.modaily.cn/app/szb/pc/content/202106/27/content_128339.html
版面報紙來源:濠江日報
http://www.houkongdaily.com/20210627-A3-286994.html
版面報紙來源:華僑報
http://www.vakiodaily.com/news/viewPopup/id/445964/d/20210627
註:文中內容摘自:澳門日報
https://appimg.modaily.cn/app/szb/pc/content/202106/27/content_128338.html
https://appimg.modaily.cn/app/szb/pc/content/202106/27/content_128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