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調查顯示,本澳近九成智障人士與家人同住,照顧者以年老家長為主,中高齡智障人士加上高齡父母,面臨照顧困難、生活品質低等問題。有學者稱,智障人士平均壽命較一般人短,建議讓智障人士提早領取敬老金及養老金。同時,當局可在央積金增設“配對供款”,讓願意供款的智障人士每月作“個人供款”,政府亦可作等額供款。
央積金配對供款
家協會與社保學會昨日上午十時在山頂醫院大禮堂舉辦“智樂社區——探討復康政策對樂齡服務之影響”研討會,邀請近二百名香港、台灣及本澳專家學者與復康機構代表,透過實務與學術相結合,從政策、醫療、社會保障、住宿、交通及服務需要等方面探討。澳基會委員區榮智,衛生局副局長鄭成業,社工局社會互助廳長蔡兆源,中聯辦社工部處長級助理林丹紅,教青局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周佩玲,以及家協會名譽顧問陳美儀、會長曾德岱,社保學會理事長陳建新等主禮儀式。
九成與家人同住
家協會理事長盧紹霞稱,該會自二○○九年開展“智障人士家庭住宿服務需求調查”,反映本澳近九成智障人士與家人同住,並面臨雙重老化問題。近年不少會員擔心父母老邁或離世,年老智障人士有何支援?如何安排入住院舍手續?如何確保父母遺產用到智障子女身上?期望透過研討會,向當局反映訴求。
陳建新認同第四任行政長官候選人崔世安發表的政綱提及的四大方向,期望未來政府為殘疾人士塑造宜居的地方,推動社會平等接納殘疾人士,讓他們與一般人有均等的發展機會,同時推動復康服務發展。
壽命較一般人短
理工學院社工系副教授賴偉良提到,外國數據顯示,智障人士平均壽命較一般人少八至十年,意味比一般人早步入老年階段。建議讓智障人士根據不同的殘障程度,提早於不同年期領取敬老金及養老金,並讓沒有供社保的智障人士補交供款,納入當局的“臨時性殘疾補助津貼”受惠範圍。
冀發展嶄新援助
香港大學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林一星稱,復康與安老服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現有康復服務難以照顧老年化的傷殘人士及其家庭需要,因此有必要發掘嶄新模式。每個社區均有殘疾人及長者,因此專業人士不應留在院舍,應將這些資源分配到社區中。
香港正試行此種嶄新模式,如政府部門聘請社工,會釐清是直接提供服務,還是用以發掘社區資源。若是後者,便不用向殘疾人士、長者提供服務,主要做串連工作,如尋求社區組織、輔導委員會、議員等協助。